best365官网登录> 师资队伍 > 课程教学研究院 > 教授
罗生全
编辑时间: 2016-05-14 16:58:40浏览次数:
个人简介:
罗生全,教授,博士生导师。西南大学BET9十年信誉玩家首选网址副部长。国家级人才称号获得者,全国课程论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,全国最具影响力青年学者入围者、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综合实践活动指导专委会委员。重庆市“巴渝学者”特聘教授。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。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。重庆市青年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。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和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访问学者。主要研究教育学原理、教师教育和课程与教学论。在《光明日报》《教育研究》《人民教育》等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,主持国际、国家及省部各级课题二十余项,出版和编撰学术著作十余部。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(人文社会科学)优秀成果奖、国家级教学成果奖、重庆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、重庆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等10余项。
研究领域:
1.教育基本理论2.课程改革3.课程理论4.教师教育比较5.学校文化发展
学术论文:
序号 | 题目 | 期刊 | 时间 |
1 | 新时代中小学作业问题的再认识 | 《人民教育》 | 2021年Z1期 |
2 | “双减”与“双提”:教学变革的逻辑转换与理念重构 | 《新华文摘》(全文转载) | 2022年第14期 |
3 | 大数据引领教学变革的机遇、逻辑与行动 | 《新华文摘》(全文转载) | 2020年21期 |
4 | MOOCs审思:理念、问题与趋势 | 《新华文摘》(全文转载) | 2016年04期 |
5 | 教育改革的整体设计与协同推进 | 《新华文摘》(全文转载) | 2014年第15期 |
6 | 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机制创新 | 《新华文摘》(全文转载) | 2013年第4期 |
7 | 教师教育学学科属性、学科范畴及系统建构 | 《教育研究》 | 2021年第7期 |
8 | 教师道德的多层次发展逻辑及其结构模型 | 《教育研究》 | 2019年第10期 |
9 | 教研员胜任力初探 | 《教育研究》 | 2017年第9期 |
10 | 学业负担与教学效能的关系——数理分析与学理确证 | 《教育研究》 | 2016年第8期 |
11 | 论教师伦理发展的共同体逻辑 | 《教育研究》 | 2015年第7期 |
12 | 中小学教师有效教学行为调查研究 | 《教育研究》 | 2014年第4期 |
13 | 中小学教师课程价值取向调查研究 | 《教育研究》 | 2013年第6期 |
14 | 论问题取向的课程论研究 | 《教育研究》 | 2011年第10期 |
15 | 课程理论文化自觉 | 《教育研究》 | 2008年第6期 |
16 | 完善在线辅导要注重能力为先 | 《光明日报》 | 2022年1月7日 |
17 | 教育研究立足本土解决问题 | 《光明日报》 | 2012年4月11日 |
18 | 统编教材:国家事权的核心体现 | 《课程·教材·教法》 | 2021年第6期 |
19 | 数字教科书的演进历程与未来路向 | 《课程·教材·教法》 | 2021年第4期 |
20 | 中小学教研员胜任力调查研究 | 《课程·教材·教法》 | 2020年第6期 |
21 | 论教材建设作为国家事权 | 《课程·教材·教法》 | 2019年第8期 |
22 | 学业负担调查:问题表征与消解策略 | 《课程·教材·教法》 | 2018年第8期 |
23 | 目标为本课程(ABC)评介 | 《课程·教材·教法》 | 2016年第7期 |
24 | 中小学教师教学效能的现状及提升策略 | 《课程·教材·教法》 | 2015年第5期 |
25 | 英国国家课程的发展机制 | 《课程·教材·教法》 | 2013年第12期 |
26 | 教师课程哲学观的生成及其实践功能 | 《课程·教材·教法》 | 2011年第2期 |
27 | 课程论研究三十年成就、问题与展望 | 《课程·教材·教法》 | 2009年第1期 |
28 | 学校课程领导模式、发展趋势及启示 | 《课程·教材·教法》 | 2008年第9期 |
29 | 我国地方课程开发的模式及启示 | 《课程·教材·教法》 | 2007年第9期 |
30 | 中小学教师的课程取向及其特点 | 《课程·教材·教法》 | 2007年第4期 |
31 | 中国劳动教育发展100年 | 《西南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》 | 2021年第7期 |
32 | 观念·能力·场域:学业负担优化的教学视点 | 《西南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》 | 2015年第7期 |
33 | 论教育研究的伦理自觉 | 《西南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》 | 2013年第1期 |
34 | 教研员胜任力探究:多结构水平模型建构与运用 | 《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(教育科学版) 》 | 2021年第5期 |
35 | 论“用以致学”:指向素养发展的教学认识论 | 《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(教育科学版) 》 | 2021年第2期 |
36 | 论教材建设国家事权的法理逻辑 | 《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》 | 2021年第8期 |
37 | 教师整合人工智能的学科教学知识建构 | 《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》 | 2021年第3期 |
38 | 跨学科共同体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效能的价值、经验及策略体系 | 《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》 | 2020年第4期 |
39 | 70年课程研究范式的回顾与展望 | 《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》 | 2019年第5期 |
40 | 教研员探究的认识转向 | 《中国教育学刊》 | 2017年第6期 |
41 | 学业负担与学习效能的关系及优化 | 《中国教育学刊》 | 2015年第8期 |
42 | 论学习过程的生命存在 | 《中国教育学刊》 | 2013年第8期 |
43 | 论“课堂走课”及其应用 | 《中国教育学刊》 | 2010年第11期 |
44 | 论学校文化资本建设的现实选择 | 《中国教育学刊》 | 2010年第1期 |
45 | 学校课程领导:知识管理的视点 | 《中国教育学刊》 | 2007年第8期 |
46 | 社会力量课程变革的第三领域——一种基于课程权力的有效参与 | 《中国教育学刊》 | 2007年第1期 |
47 | 英国中小学“新”课程政策的价值逻辑 | 《比较教育研究》 | 2014年第4期 |
48 | 从知识获得到知识创生:数字教科书建构的知识逻辑 | 《教育研究与实验》 | 2022年第4期 |
49 | 智能技术时代的教学理论发展 | 《教育研究与实验》 | 2021年第4期 |
50 | 课程作为文化资本的话语构建机制探讨 | 《教育研究与实验》 | 2017年第1期 |
51 | 论教材建设的文化逻辑 | 《教育学报》 | 2021年第10期 |
52 | 未来学校的内涵、表现形态及其建设机制 | 《中国电化教育》 | 2020年第1期 |
53 | 全面而有质量的人的发展:课程评价的价值归属 | 《教育发展研究》 | 2020年第5期 |
54 | 全媒体时代信息认识论转向及学生信息素养养成机制 | 《中国电化教育》 | 2021年第8期 |
55 | 未来学校的内涵、表现形态及其建设机制 | 《中国电化教育》 | 2020年第1期 |
56 | 深度学习的发生学原理及实践路向 | 《教育科学》 | 2020年第12期 |
57 | 大数据引领教学变革的机遇、逻辑与行动 | 《现代远程教育研究》 | 2020年第7期 |
58 | 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大学教学伦理重建 | 《大学教育科学》 | 2020年第9期 |
59 | 智慧课程:理论内核、本体解读与价值表征 | 《电化教育研究》 | 2019年第12期 |
60 | 劳动教育课程的理念形态及系统构建 | 《广州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》 | 2022年第3期 |
61 | 新时代学科高质量发展的多维向度与实践思考 | 《中国电化教育》 | 2022年第6期 |
62 | 人工智能应用背景下教师教学伦理的本质再构 | 《教师教育研究》 | 2022年第5期 |
研究项目:
主持项目 1. 国家社科基金“十四五”规划2021年度教育学重点项目:“教材建设国家事权的基本理论及权责机制研究”;
2. 欧盟“伊拉斯谟+”(Erasmus+)计划高等教育建设项目:“运用全球教师胜任力框架提升中国教师关键胜任力”项目(“TKCOM”);
3.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:《中小学教师课程价值取向研究》;
4.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:《基于本土文化的西南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》;
5.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重大项目:《城镇化进程中进城务工子女学业负担监测与预警机制研究》;
6.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项目:《高中教师课程价值取向研究》;
7.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项目:《新学习校园文化建设研究》;
8.中央教育基本科研项目:《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创新研究》;
9.中央教育基本科研项目:《西方发达国家课程理论的发展逻辑与方法论研究》;
10.中央教育基本科研项目:《中小学生学业负担监测与预警机制研究》;
11.西南大学教师教育研究项目:《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》;
12.重庆市基础教育研究中心重点项目: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城乡一体化教育研究》
13.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:《高中教师课程价值取向研究》;
14.西南大学基本科研项目:《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文化传统与本土理论建构研究》;
15.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:《基于大数据技术分析的教研员胜任力水平模型建构研究》;
16.重庆市教育综合改革项目:《教育改革评价尺度研究》;
17.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:《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状况调查研究》;
18.教育部教材局规划项目:《学生课业负担问题流行观点研究》;
19.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:《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评价指标体系的开发研究》;
20.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:《智能技术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转型范式研究》;
学术著作:
1.《教师行动研究艺术》,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5月出版;
2.《现代学校制度新论》,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出版;
3.《比较教学论》,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12月出版;
4.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论探索》,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5月出版;
5.《改革开放40年中国教育学科新发展.课程与教学论卷》,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11月11日出版;
6.《家庭教育学》,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年2月出版;
7.《课程文化资本研究》,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6月出版;
8.《小学课程设计与评价》,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8月出版;
9. 《学习者能力本位的继续教育标准》,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8月出版;
10.《学业负担论纲》 ,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3月出版;
11. 《学业负担问题解决:模型建构与治理机制》,人民出版社2018年1月出版;
12. 《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手册》,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12月出版。
联系方式:E-mail:lsquan123@126.com